這也是為什麽韓國像別的國家壹樣,在1960年代初期開始這麽做。我覺得可能有兩個因素促使韓國成功,盡管幾乎所有欠發達國家都有“獨裁”,它們都試圖集中資源,不可避免地不公平,導致很多腐敗和不公正現象的發生,但是卻沒有走向繁榮。只有極少數經濟體成功了,韓國、中國臺灣、新加坡,當然還有中國大陸。
我覺得韓國成功有兩個因素。首先,樸正熙做出了正確的選擇。這很諷刺,壹位將軍通過政變攫取了權力,但他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減少對軍事的重視。樸正熙之前的生涯都圍繞著軍事,但當他掌權時,卻將重心放到經濟上。這很不同尋常,不做軍隊擅長的事情,不是簡單地傳授軍隊的組織能力,盡管他也這麽做,但他能夠將之與創業精神相結合。更特別的是,他實施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,當時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是以進口為導向。
當妳有了創業精神,並掌管壹個面臨抉擇的國家,自然需要有所借鑒。我們知道樸正熙從哪裏吸取經驗。他曾參加關東軍,在偽“滿洲國”目睹了日本的重工業建設。這些殖民建設對日本來說是難得的經驗,戰後,日本自身也通過重工業建設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功。樸正熙當然也有對國家的願景,即達到壹個重工業國家的水準。
幾乎從第壹天起,韓國人就知道樸正熙渴望經濟大發展。就在政變後,他逮捕了所有大企業家,包括三星集團的創始人李秉喆。樸正熙與他們達成協議,只要他們保證沒有腐敗並且引進國外資本,就放他們走。他真的強迫他們這樣做。
另壹個有利因素是美國。美國是非常慷慨的盟友,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市場,沒有任何壹個國家可以在生活水平,或任何其他方面接近美國。它的市場似乎是無限的,不管多少我們出售多少罐頭食品等,美國都能“吃下”。在商品供應、防務和開放市場方面,美國非常慷慨,我們很幸運。
樸正熙為求資金強力推進對日談判
接下來我想談兩段插曲,並不只是因為這兩次插曲的主角做出了明智的決定,而是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如何在很多類似事件中發揮作用。
第壹個插曲發生在1963-1965年。樸正熙當時急需資金來發展經濟,但他不知道從哪裏能要到錢,沒有人願意借錢給韓國,因為韓國太窮了。那麽如何克服這個難題呢?他向日本尋求幫助。
日本曾殖民韓國數十年,因此從1945年韓國成立到1965年,我們壹直拒絕和日本建立任何外交關系。但1963年,他和日本展開秘密談判,後來事件泄露,整個韓國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。樸正熙不得不頒布戒嚴令,來控制示威活動,壹切都是為了和日本談判。不管發生什麽,他都要推進談判!
後來韓國得到了賠償金,可這仍是很復雜的問題。從法律上來講,我們認為這是日本彌補過去罪行的賠償金,但日本從未承認賠償。這筆錢實際上是按個體嚴格計算的,賠償給強迫工作的勞工、壯丁等。但日本宣稱這是欠薪賠償,發給當初被迫無償勞動的工人,他們還為此出臺了壹項法律合同,但對我們來說這就是賠償。這個故事在韓國家喻戶曉。
我們得到了這筆錢,但是樸正熙並沒有將它分給應獲賠的個人,而是拿去做投資。他最終幾乎把所有的錢投資到鋼廠、高速公路和船廠。不公正是隨處可見的,這些賠償金對促進個人的自由、權利,沒有起到任何作用,但是卻讓我們有了連接首爾和釜山的第壹條高速公路。那時,韓國的車輛很少,所有人都認為建高速公路是很瘋狂的事情。每個人都問為什麽韓國要鋼廠?我們沒有鐵礦,從沒有煉過鋼,賣過鋼。船廠也是如此,為什麽人們要從韓國買船?
我想說的是,巨大的權力集中到這個人手裏,他有願景,可以調動所有權力和資源來得到所需的資金。這些資金沒有用於民主,或其他別的方面,而是用於樸正熙認為有利於國家、民族的領域。
他就是這樣起步的。
從越南到中東
然後在1965年,當美國越來越深地陷入越南戰爭時,他們急切地需要需要聯軍協同,這是非常緊急的事情,就像近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時壹樣。美國滿世界遊說,希望其他國家派兵,支持美國在越南的行動,但幾乎沒有人願意,除了韓國。
這有兩個原因。首先,樸正熙真心認為美國在朝鮮戰爭時曾經幫助過我們,所以我們應有所付出;其次,他知道如何汲取巨大的回報。所以當時的美國副總統赫伯特•漢弗萊訪韓時,樸正熙和他進行了艱苦的談判,需要派多少軍隊,作為交換,我們能得到什麽,如我們可以建什麽,可以制造多少軍需品?同時,韓國的公司將獲得所有的特許證,建造軍營、公路,任何美軍要在越南建的東西,韓國公司率先獲得特許。
所以越南戰爭是美國“為韓國人打的”,就像朝鮮戰爭是美國“為日本人打的”。韓國借此獲得了巨大的經濟發展,韓國航空、現代公司等都是在越南起步的。這是第壹次海外投機,和美國交易,都是很好的經驗。
當然,在1965年至1972或73年間,任何時候差不多都有5萬韓國軍隊在越南戰鬥,很多人死去,所以韓國左翼人士批評說我們成了雇傭兵,我們的確如此。但我們確實有所得,因參戰而有了各項建設的機會,企業得到發展,技術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得到提升,等等。
這是巨大的壹躍。後來由於越南局勢崩潰,美國真的懼怕共產主義席卷亞洲,所有人都認為韓國會成為下壹個,包括樸正熙自己,他非常恐懼。美國開始談論撤軍事宜。1970年代初,美國這樣考慮的原因很有意思。美國的政策制定者不斷爭論,認為美軍不能被卷入另壹場在亞洲大陸上的戰爭。他們看了壹圈,覺得下壹個肯定是韓國了,便說現在就不得不撤軍。
所以,他們撤軍根本不是因為厭惡樸正熙的獨裁,不是因為韓國不能支持人權鬥爭,實際上都是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。
那段時間對韓國來說非常艱難,事情開始崩壞。1973年,第壹次石油危機爆發,使經濟更加惡化。由於在越南的經驗和輕工業,我們的經濟剛剛開始擡升,但是別忘了,我們仍然比朝鮮窮得多、窮得多。1976年,我們的人均收入仍然只有354美元,遠遠落後於朝鮮。
越戰之後,面對國內外的經濟危機,我們該何去何從?
隨後就是我要講的第二個插曲。當時,現代汽車公司的創始人鄭周永開始在越南辦公司。韓國人也漸漸知道哪裏有錢了:中東!鄭周永說我們必須去中東,然後他去了,還帶去了所有在越南獲得的建設裝備。每個人都問這是要做什麽?中東人已經快被石油美元淹沒了,他們想花錢,他們想要建壹些東西。因此1970年代,那裏開工了大量建設項目,許多韓國人都去了。
所以到70年代中後期,最高峰時有100萬韓國工人在中東沙漠工作。到現在已經有40年了,那是我父母都沒趕上的經歷,他們那時候還是孩子。那些人在中東沙漠,在軍營般的營區裏辛勤工作。人們常常說韓國企業成功的原因是,韓國人是世界上唯壹可以在異域大沙漠中,在沒有酒的情況下,以軍隊般嚴格的紀律,連續工作兩年的民族。
70年代,中東很多大項目都是韓國建的,如1976年的迪拜石油精煉和儲油罐項目,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項工程。那時候,韓國在建築界沒有什麽地位,我們通常只能收到別人轉包的業務。鄭周永參與了投標,和國際大集團競爭,他竟順利拿下了。而他從該項目獲得的資金,甚至相當於當時韓國壹年預算的1/3!
這是領導能力、企業家精神的結合,是冒著風險的驚人嘗試。後來我們克服了中東石油危機帶來的困難。1970年代末的時候,現代、三星、LG、大宇等公司都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但事情還是那樣,韓國人依舊不買韓國貨。如果買得到、付得起的話,他們就會去買日本貨。
培訓“產業戰士”
韓國發生了什麽呢?樸正熙推動的、被稱為“發展期”的浪潮滾滾而來。韓國異常關註重工業。1971年,樸正熙走上了重工業化的速成之路,他這麽做的緣由,仍是為了應對安全問題,美國正在退出亞洲,樸正熙說,我們不得不制造自己的武器,而制造武器則需要重工業。
直到1971年,韓國基本上都是輕工業。在樸正熙統治下的最初八九年裏,都圍繞輕工業,我們也只有能力做那些。韓國的壹個重要出口品是魷魚。我們出口了很多魷魚,還有其他壹些海產品。日本買了我們所有的東西。我們沒有制造業,膠合板是我們唯壹生產的東西,流程非常復雜,其他的出口品都是初級產品。
年輕的農村女孩在紡織廠遭受剝削,英國曼徹斯特在19世紀經歷過,韓國、中國也經歷了,每個國家都是如此。如何迫使工人們接受低劣的工作環境、忍受安全隱患?韓國只有強大的政府、警察,沒有工會,人們只是不斷地工作、被剝削。我們都經歷過這些。在這個階段,美國不斷指責韓國是專政、獨裁。
主持人:美國自己也經歷過那個階段。
鹹在鳳:對。每個國家都有。而且就像前面講的,美國撤軍其實只是出於地緣政治考量。
問題就在於,怎樣擺脫輕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。我們發展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,而且技術含量很低。而重工業都是焊接之類的事情,對技術要求很高很高。那麽,從哪裏來的勞動力呢?我覺得這是又壹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韓國奇跡。韓國在快速掘起的道路上,政府說,我們要培訓“產業戰士”。於是開始建立職業學校,到處都是培訓學校,甚至開始在監獄引進培訓項目。
因為韓國當時城鎮化率大約為20%,其余仍是農村,所以很多人中學、高中畢業後,找不到工作,他們不得不去做農民。於是政府建立職業學校,讓他們練習焊接等等,然後開始建工廠。最好的例子就是現代重工集團。樸正熙說,我們需要壹家造船廠,誰能給我壹家造船廠。每個月,他親自帶領經濟部門和大企業的主管坐下開會。
主持人:所以那些私人企業的行動就像中國的國有企業壹樣。
鹹在鳳:的確如此。政府把他們看成是國有企業,會資助它們,為任何形式的貸款作擔保,讓它們能夠拿到資金。
但所有人都說不。只有鄭周永說:好,我們來建。他走遍全球搜集資金,可沒有人肯借錢給他。1971年,誰會借錢給什麽韓國去造壹家船廠呢?最後,他去了巴克萊銀行(BarclaysBank)。對方說:我們可以借給妳錢,但是首先妳要得到壹份合同。想想看,鄭周永沒有船廠,沒有資產,沒有造船技工,工人甚至不知道怎樣焊接。於是他四處尋找,最後找到希臘船王Livanos(他還活著,過幾天就要再次來韓國了)。Livanos說,我可以給妳壹份合同,造兩艘25萬噸的超級油輪。
鄭周永就拿著合同去了巴克萊銀行,籌到了5000萬美元。他帶著錢回去,開始造船廠,造船,培訓工人。同時,派人去日本、挪威,去任何可能的地方學習造船技術。兩年後,造船廠還沒完成,但他們已造好了兩艘船,均交付使用。從1974年起,韓國開始在航運業上處於支配地位。現在,世界上約有40%的船只是韓國建造的。
我想說的是,在這壹速成過程中,奇跡不僅僅是這些公司帶來的,更是社會轉型帶來的。1971年到1980年,韓國靠那些速成職業學校等等,培訓了200萬工業工人——從零基礎開始!我們培訓了這200萬工人去造船,去從事各種重工業項目。200萬,以典型的四口之家來算,就意味著涉及800萬人口。韓國當時的人口大概是3000萬,也就是約占人口的四分之壹至三分之壹。在十年內,韓國從壹個貧窮的農業社會,變成高技術的工業社會,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什麽都沒有,後來湧現出壹批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重工業公司。
所以,我再次強調,有了願景、創業精神和領導力,奇跡就會發生。我確定這也是中國正在經歷的。
關注更多商學院MBA《經理內參》請浏覽:http://www.abcollege.com.hk/news/periodical.html
評論信息